“煉”石有道
石頭,再普通不過了。然而,在泉州,正是這不起眼的石頭撐起了石材、石雕兩大產業。據了解,石材、石雕早已成為惠安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,產值接近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/3;南安石材的年產值則已經超過其工業總產值的1/3。
如今,泉州的石材、石雕企業產量大,產品遠銷世界各國,同時還實現了在材料、工藝、產品上的逐步升級,開始走上了打造品牌的發展道路。被冠以“建筑之鄉”、“雕藝之鄉”、“中國石雕之都”和“中國民間藝術(雕刻)之鄉”的惠安和被稱為“中國石材城”的南安水頭,正因為在不起眼的石頭上做出了大文章而享譽中外。
資源豐富 工藝精湛
據介紹,泉州石材、石雕兩大關聯產業的發展得益于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悠久的雕藝歷史。南安的花崗巖、梅花石、輝綠巖、高嶺土、絹云母、繡石等資源就異常豐富,其中,質地堅硬的“石壟白石”被國家列為甲級建材,獨具特色的“康美黑石”也享譽海內外,可與日本的“山崎石”相爭輝。加工之后,不僅有普通石板材,還有異型板材、薄形材、工藝材、原色材、染色材等產品。
惠安幾乎家家戶戶有石匠,就連當地的房子也基本上是石塊砌成。被譽為“海內第一橋”、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北宋洛陽橋被稱為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奇跡。被視為中國石雕藝術大觀園的集美“鰲園”,有中國建筑瑰寶美譽的臺北龍山寺,全國規模最大的崇武大地藝術巖雕群,魯班獎工程淮安周恩來紀念館,收入吉尼斯世界大全的深圳萬福廣場的高達19.99米的“九龍柱”,南昌起義紀念碑,湄洲媽祖像等經典工程皆是出自惠安匠人之手。
據了解,南安已是我國規模最大、種類最齊全的石材生產出口基地,僅水頭鎮所加工的石材就占到全國石材需求量的30%;惠安的石雕石材年出口量也已超過60億元,出口量接近全國石雕石材出口總值的一半。
技術人才 至關重要
市場越大,越需要規模化、批量化生產。近年來,泉州石材、石雕業的壯大與技術人才的更新是分不開的。
專家認為,要打造泉州石材、石雕的行業品牌、企業品牌、產品牌、藝術家品牌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視技術和人才的發展。
按照傳統的生產技術,石材的開采、切割、磨光、上膠、雕刻等一系列工作都是手工完成,使用的工具比較簡單,工作量大而繁瑣,效率又低,很難實現規模化生產。而在采用先進機械設備之后,石材、石雕的生產成為流水作業,不僅節省了大量人力資源,減小了勞動強度,生產速度也提高了幾倍,甚至幾十倍,整個產業的規模也壯大起來。
而人才則更為重要。業內人士分析,石材、石雕生產的多個環節都需要專業人才,特別是石雕,不管是作為建筑材料還是作為審美景觀、工藝品,石材、石雕都難免與藝術扯上關系,更需要一些精通美術和雕刻的藝術家來創作。
在第五屆中國(惠安)石雕石材國際展示會暨第三屆中國(惠安)傳統雕刻大賽上,有關專家指出,泉州石材、石雕業要走好品牌發展之路除了發揮傳統的優勢之外,還需要在材料、工藝、產品等方面下足功夫,在藝術作品方面需要更進一步拓寬題材,尋找新的創作源,轉變創作思想,讓作品、產品更生動更富吸引力更耐人尋味。而要實現這一步跨越,則還需要在創作、生產設備和人才發展方面下足功夫。
《泉州晚報》
|